区小号报道:

AI播客:换个方式听新闻 <video controls="controls" style="width: 462px; height: 28px;" class="fr-draggable fr-fvc fr-dvi" src="https://media.jin10.com/audio/474c6b080c744ea393e427916aa593fa/jinshiboke07042036.mp3" data-mce-fragment="1" preload="none"></video>

音频由扣子空间生成

国际原子能机构据称已撤出最后一批驻伊朗核查人员。此前伊朗实施新法律,将国际核监督定为刑事犯罪,导致德黑兰核计划陷入更严重的监控盲区。

一位要求匿名的西方外交官透露,最后一批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已于周五安全撤离德黑兰,返回位于维也纳的总部。这是伊朗20年前启动铀浓缩活动以来,首次驱逐该机构核查人员——这些专家去年在伊朗进行了近500次检查。

国际原子能机构去年日均检查核设施1.4次

此次撤离可能招致西方国家的迅速谴责。自上月以色列与伊朗达成停火以来,西方国家一直敦促德黑兰恢复核查。但以色列6月13日轰炸核设施和军事目标的行动,实际上筑起了一道屏障,终结了国际社会对伊朗是否具备武器研发能力的监督。

此前,274名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员负责确认伊朗409公斤(902磅)接近武器级浓缩铀的存放位置——如今这些核材料已下落不明。

伊朗指责国际原子能机构与以色列袭击其核设施的行为存在共谋,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对此予以否认。德黑兰驻维也纳特使表示,美军6月22日加入的空袭行动,对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。该条约允许无核国家获取核技术,但需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。

尽管伊朗尚未退出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,但可以依据《维也纳条约法公约》条款主张暂停接受监督的权利——该公约允许签约国在权利受损时中止合作。国际社会普遍认定,攻击核设施违反法律准则。

伊朗的法律主张能否在原子能机构乃至更广层面获得认同,可能影响海湾国家与以色列停火的稳定性。持续12天的冲突于6月24日停止,但双方均未排除重启敌对行动的可能。

伊朗的高浓度浓缩铀下落不明,该国可以利用这一点来主导局势。美以若想获知这批核材料的现状和位置,必须通过实地核查验证——最可能的途径是与国际原子能机构重新谈判准入条件。

<!----> <!---->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