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小号报道:

作者:肖小跑

稳定币终究是大国和大币种的游戏。论积极性,东南亚稳定币试验已经好多年了,但依然没有存在感。比如泰国,两年前就有了“Q-money”(泰铢稳定币),并在监管沙盒下做了一系列跨境支付试点。
但是小币种依然逃不开美元,无论怎么创新都是穿着马甲的美元稳定币。
比如去年该国备受瞩目的“Carina计划”,创新的过程很精彩,但核心机制依然是将以Q-money形式持有的泰铢兑换为摩根大通的JPM Coin(美元稳定币),再跨境汇入美国受益人账户。这一过程本质上仍是对美元体系的依附。
当然,区域内也不乏本币化的尝试。比如东盟内,泰国和与新加坡合作,扫描新加坡商家提供的二维码,实时将泰铢兑换为XSGD(新元稳定币)完成支付。这种区域内货币互通是有益的探索方向,但难成气候。毕竟真实世界的需求和交易量摆在那儿。
从概念上看,现代货币体系可以视为三层结构:顶层是央行货币,中间是商业银行货币,最底层是e-money(电子货币)。e-money与商业银行货币的最大区别在于不能有杠杆,不能创造货币。
对应链上世界,央行数字货币是CBDC,商业银行货币是代币化存款,而e-money则对应稳定币。欧盟的Markets in Crypto Assets (MiCA)框架将稳定币称为"e-money tokens",这一定义更为科学准确。东南亚的若干实验也基于”e-money“牌照。
稳定币的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拥有很高的货币供应弹性,因此在整个货币体系中只能发挥有限作用。它的优势在于降低参与门槛、以及为那些难以归入GDP统计的新经济和"第四产业"提供发展机会。
那么问题来了:有人仔细研究过这些”难以归入GDP统计的新经济和第四产业”吗?
好像没有。但也不难理解,研究那些“小众”或“尚未成气候”的东西很容易被贴上“为xx站台”的标签。
所以研究者们都聚焦在最安全的“稳定币是否会颠覆传统金融机构”讨论上。
但这个问题是一道送分题。答案永远是:"短期过热、长期低估"。
所有新事物的婴儿期大概率会让传统巨头们更强大——因为老牌金融机构手握王牌:监管关系网、百年风控经验和成熟体系。银行们若能拥抱创新,反而会喜迎第二春。
而各国争相制定稳定币规则,本质上是在抢占数字货币时代的"桥头堡",为本国资产引入链上活水。谁先抢到第一桶金?
长期看就不一定了,骨子里的基因不兼容,水滴石穿。这是一场持久战。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